进入6月,全国多地气温突破30℃,但饮料市场却意外遇冷。行业数据显示,2025年夏季全国饮料实体经销商销售额同比普遍下滑30%-40%,部分区域跌幅甚至高达80%。
这一异常现象正在引发行业深度调整,大量传统经销店铺被迫关停,从业者面临严峻生存挑战。
1.渠道革命: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阵痛
过去十年间,饮料销售渠道经历了结构性变革。传统大卖场、夫妻店的市场份额正被新兴渠道快速蚕食:量贩零食店以极致性价比吸引客流,社区团购凭借"今日订、次日达"重塑消费习惯,便利店则通过场景化运营抢占即时消费市场。
然而,渠道多元化并未给经销商带来预期红利,反而大幅提高了运营难度。不同渠道对产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:量贩渠道青睐300ml小包装高性价比产品,大卖场偏好900ml以上家庭装,便利店则侧重即饮场景的便捷包装。这种分化使得经销商选品如同走钢丝,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库存泥潭。
更严峻的是,饮料新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。数据显示,70%的新品上市3个月后就会从货架消失,平均存活周期仅6个月。这种"上市即退市"的怪圈,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,更让经销商陷入"选品如赌"的经营困境。
2.信任危机: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
近年来,新品牌"三不"现象(不处理滞销品、不承担责任、不回应诉求)频发,严重破坏了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基础。许多经销商因此转向成熟产品的区域分销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同质化竞争。
与此同时,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的经营策略正在恶化行业生态:包装抄袭、概念炒作等"伪创新"大行其道,不仅透支消费者信任,更挤压了真正创新产品的生存空间。
3.消费升级:传统模式的终结者
曾经,夏季销量决定全年业绩的"爆量模式"是行业常态。但如今,理性消费成为主流,消费者不再盲目跟风购买。这种转变使得依赖季节性爆发的传统销售模式难以为继,经销商陷入"多进货怕滞销、少进货怕缺货"的两难境地。
面对行业变局,领先经销商已开始主动求变。一些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运营效率,实现订单处理速度和库存周转率的双提升;另一些则转型为"服务商",为终端提供动销方案、陈列设计等增值服务,显著增强客户黏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的经销商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行业数据显示,这类企业的利润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同行平均水平。
4.展望未来:危机中的转型机遇
2025年饮料市场的异常表现,实质上是行业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。在消费升级、渠道重构和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,传统经销模式正面临根本性变革。对从业者而言,这既是生死考验,更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。
历史经验表明,行业调整期往往孕育着最大的创新机遇。那些能够主动适应变化、积极拥抱转型的企业,不仅有望渡过当前困境,更可能在新一轮市场复苏中抢占先机,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唯有创新求变者方能赢得未来。
声明|本文内容、数据、图片转自/来源于经销商微刊,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,不可将其视为本公司行为、意见或者立场,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删除。